top of page

Search


為什麼值得停下腳步,等待孩子的浮現?——來自第一屆「台灣瑞吉歐教育實踐座談會」的邀請
在這個追求速成與成果的年代,教育是否還能有一點「等待」的空間?2025 年 8 月 2 日,由 Smiley Rhythm 主辦的第一屆【台灣瑞吉歐教育實踐座談會】,以「等待浮現的教育」為主題,邀請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一同探問:當我們願意放下對結果的執著,靜靜觀察孩子與世界的互動時,會發生什麼?
本次論壇聚焦於瑞吉歐教育理念在台灣的在地實踐,透過案例分享與現場對話,重新思考教師與家長的角色,並鼓勵以「觀察、等待、回應」取代急切地引導與控制。這不只是一次教學經驗的交流,更是對教育本質的重新凝視。
教育的價值,不在於立即的答案,而是那一刻孩子真正浮現出自己思考、感受與創造力時的光芒。我們相信,這樣的浮現值得被等待,也值得我們共同守護。

Bao Wen Chen
2 days ago3 min read


2025創意祭|藏與現:今年我們做了哪些新的嘗試?
今年的創意祭主題是【藏與現|Hide and Seek】。這是我們第一次為創意祭設定年度主題,試圖回應創作與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現象:我們所期待的結果,不一定會立刻浮現。有時,答案需要時間醞釀;而在等待的過程中,才是理解真正深刻的時刻。
因此,今年我們在策展方式上做了三個新的嘗試。首先,是設定這個主題,讓來自不同校區、不同領域的孩子創作,能夠在展覽中產生一種彼此呼應的語境。第二,我們舉辦「台灣瑞吉歐教育實踐座談會」,希望透過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真實對話,一起討論什麼是「等待浮現的教育」。第三,我們嘗試邀請市長參與,讓教育的公共性能夠進一步被看見與回應。
我們相信,教育不是孤立於社會的,而是每天都在形塑孩子如何觀看世界。我們也相信,策展的每個選擇,本身就是對價值的回應。創意祭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提問:我們願意在尋找與浮現之間,停留多久?

Bao Wen Chen
6 days ago3 min read


2025創意祭|藏與現|策展幕後介紹
🌱 2025創意祭主題揭曉|藏與現 Hide and Seek
今年創意祭的策展主題是「藏與現」,靈感來自孩子在創作過程中,那些未被立即說出的語言、正在醞釀的想法,以及那些我們尚未理解的圖像與行動。這些歷程讓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意義,是否只能等待它自己浮現?
在孩子的學習旅程裡,尋找與顯現往往不是線性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未知的信任與對節奏的耐心。「藏與現」不只是孩子的創作狀態,也是一種教育態度的轉變——願意在還未看見成果之前,先相信探索的價值。
策展團隊將此次展覽視為一次邀請:邀請觀者一同放下對答案的執著,在「看不懂」中練習感受,在「還沒出現」裡學習等待。我們借用托爾金的話語與之對話:「Not all that is sought can be found.」——不是所有被尋找的事物都會被找到,但這不減損尋找的意義。
這是一場屬於孩子的展覽,也是一種關於教育的提問。

Bao Wen Chen
7 days ago3 min read


2025創意祭:親子互動 × 美感創意教育展|藏與現 Hide and Seek
2025創意祭|藏與現 Hide and Seek
一場結合親子互動、美感教育與深度對話的創意展會
今年夏天,微笑音符邀請您走進一場屬於孩子的創造力地圖!2025創意祭以「藏與現」為主題,設計五大主題展區與十三個互動探索體驗,從經濟、建築、食物到藝術與自然,邀請親子一同尋找、發現、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除了展覽現場的豐富內容,更安排四場親子創意工作坊,讓家長與孩子透過實作深化連結與體驗。兩場主題講座與一場免費論壇則為教育工作者與關心兒童發展的夥伴們提供靈感補給與深度交流的機會。
創意祭作品皆出自微笑音符幼兒園、托嬰中心及STEAM課程的孩子與老師,共同實踐瑞吉歐教育精神。歡迎所有對創意教育充滿好奇的朋友一起參與這場盛會!
📍活動地點|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 2025/07/31(四)至 08/03(日)
🎫 早鳥票 83 折優惠至 7/20 止,未滿2歲免費入場
🔗 購票與詳情:https://www.accupass.com/go/creativity2025

Bao Wen Chen
Jul 93 min read


科學探索 Science Play|從建築到工程,探索材料的奧秘
在微笑音符全英語科學探索夏季課程【Materials Matter】中,孩子將踏上從理論走向實作的奇妙旅程,探索人類如何利用各種材料建構世界。課程主題從橋樑到小屋、圓頂到冰屋,橫跨工程、物理與設計美學,讓孩子透過混合、塑形、堆疊、測量等親手操作,認識竹子、水泥、泥土、冰塊等不同材料的特性與強度。
科學探索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們將透過各種趣味實驗,例如堅固形狀的秘密、混凝土的塑型力量、竹子的輕盈與平衡、木材的承重結構,以及傳統泥土建築技術,引導孩子思考建築如何回應自然環境與文化脈絡。同時,課程融入對可持續材料的關注,啟發孩子從在地資源出發,思考未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孩子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小小設計師。他們將在課程尾聲迎接一項終極挑戰:運用所學,自行設計並搭建出屬於自己的避風小屋,實現從靈感到實作的創造過程。過程中,孩子將在錯誤與嘗試中學會解決問題,發展空間感知、邏輯推理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加入我們,一同在科學探索的世界裡,讓孩子親手打造夢想中的結構,體驗知識變成現實的成就感,並在每一次實驗、每一次建構中,看見未來無限的

Bao Wen Chen
Jun 284 min read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從孩子的提問看見幼兒食育的深度與意義
在微笑音符,「吃」從來不是學習之外的休息時間,而是課程的一部分,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語言。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們參與珍愛教育基金會講座的分享內容,從食物的設計、空間的安排,到孩子在日常中展現的感受力與語言力,說明為什麼「食育」應該在幼兒階段被放在其他教育目標之前。
我們從日本《食育基本法》的啟發談起,也分析了台灣與日本幼兒在飲食態度上的差異。而在我們的兩所園所中,廚房不只是做飯的地方,更是教室的一部分——讓孩子看見廚師的忙碌,聞見料理的香氣,感受到一餐的來之不易。
孩子們吃的,是我們精心設計的定食;用的,是選擇過重量與弧度的瓷器;鋪著餐墊的那一刻,他們學會的不只是整齊,還有對生活的尊重。
當一位5歲孩子問新朋友:「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我們知道,這不只是可愛的提問,而是一種文化的萌芽——來自食物、關係、與美感經驗交織出的教育日常。

Bao Wen Chen
Jun 1710 min read


外語準備班|多語言感官學習,打開文化對話的門
在微笑音符外語準備班中,語言不只是學習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感知」與「創造力培養」的途徑。課程涵蓋六大主題設計:
🎨 English ART:在藝術創作中習得語言,培養用英文表達感受與想像的能力。
🔠 English ABC:以感官活動建立字母基礎,發展語音意識,激發閱讀興趣。
🖌 瑞吉歐藝術:強調孩子與材料對話的過程,支持創造力與圖像語言的萌發。
📚 日文繪本:從繪本故事中感受日本語言與文化,養成語感與美感素養。
🎵 音樂律動:結合日語歌謠與節奏活動,強化語感、專注與團體互動。
🕺 舞蹈體能:以身體動作為媒介,發展動作協調、空間感與情緒調節能力。
我們相信,「學習從來不是填鴨,而是一次次與他人、材料、文化的對話。」孩子在自由探索與真實互動中,建構屬於自己的多語言能力與世界觀。

Bao Wen Chen
Jun 124 min read


兒童3D列印課程|從設計思考到STEAM創作的STEAM暑期工作坊
在未來社會中,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將比單純的知識記憶更為關鍵。今年夏天,我們推出了專為國小中高年級設計的【Summer STEAM|3D Printing Workshop】,讓孩子從「我有一個點子」,一路走到「我真的做出來了」!
課程結合設計思考、數位建模與3D列印操作,讓學生從生活出發,經歷完整創作歷程。從草圖、原型設計、功能測試到成品列印,每位孩子都將親手完成屬於自己的立體作品。這不只是操作一台機器,而是一場結合科技、創意與實作的深度學習旅程。
本課程以英文授課、小班制進行,適合升小二~升小六學生參與。每堂課都由專業師資設計與引導,強調理解、探索與創造的能力培養。
👉 閱讀完整課程介紹與報名方式,請點擊內文。
✨ Shape your imagination. Literally.

Bao Wen Chen
Jun 123 min read


Living Forms:創意花道——我們的第一場 MADE Studio 生物塑膠藝術工作坊
在《Living Forms:生物塑膠的花道探索》藝術工作坊中,參與者透過明膠與甘油製作生物塑膠,開啟一場關於創作、材料與感知的對話旅程。從液態到固態、從不確定到成形,學員們在過程中重新連結創作與真實經驗,體會到藝術不只是技術的學習,而是自由、自我與詩意的流動表達。這次探索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當我們願意傾聽,材料會用自己的語言說話,而藝術工作坊的本質,就是在這樣的傾聽與回應中生成。這是 MADE Studio 首次策劃的創意花道實驗,也是一場屬於每個人的感官教育與教育文化實踐的起點。

Bao Wen Chen
May 313 min read


講師給第八屆學員的一封信|一場從「零」開始的教育文化實踐
在第八屆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講座中,我們以「零(Zero)」為主題展開了一場深刻的教育旅程。這篇文章記錄了講座過後的個人反思:從零的數學特性出發,我重新思考了教育與創作的關係,包含「歸零」的心理狀態、面對混亂的勇氣、以及玩作為一種創造行為的深層意義。
我們相信,教育不只是方法,更是一場文化的共創歷程。零,是出發前的寧靜,也是轉化的起點。透過創作,我與自己對話,也與世界連結;透過觀察與整理,我更理解「自由」對孩子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誠實記錄了一位教育者在參與講座後的思辨與轉化歷程,也是一份對教育、創作與人本精神的重新召喚。

Bao Wen Chen
May 266 min read


教育,是一個文化共創的過程|2025瑞吉歐研習紀實與省思
第三次參與瑞吉歐教育國際研習,我重新認識「教育不是方法,而是文化共創」。從工房精神、材料哲學,到國際對話與在地實踐,這是一段持續生成的學習旅程。

Bao Wen Chen
May 225 min read


【人物介紹】Jane Lee –《生之形:生物塑膠的花道探索》藝術工作坊
跨領域藝術家 Jane Lee 將於《生之形:生物塑膠的花道探索》工作坊中,帶領參與者以永續材料展開感官創作。融合瑞吉歐教育精神與材料實驗,探索藝術、教育與自然之間的對話。

Bao Wen Chen
May 143 min read


MADE Studio 5月藝術工作坊:以創新材料——生物塑膠探索花道的無限可能
生物塑膠花道工作坊:MADE Studio 5月18日《生之形》探索。運用永續材料與日本生け花,體驗獨特的藝術創作。立即報名!

Bao Wen Chen
Apr 243 min read


孩子的學習不是安排出來的,是從對話與材料中長出來的──大阪木の実幼稚園紀行
文/陳保文 在大阪府松原市街區一隅,藏著一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幼稚園——木の実(Konomi)幼稚園。乍看低調,但一走進校園便會發現,這裡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氣質:彷彿一座為孩子量身打造的「探索世界的基地」。這次的參訪,從空間設計、教學理念到孩子的作品展示,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

Bao Wen Chen
Apr 196 min read


【觀察 ✕ 意圖】從大阪保育展,看見日本0–2歲幼兒觀察紀錄的深度及溫度
2月底,我們去大阪參觀了《こどもなーと保育展》以及《共に育つ。世界と出会い直す(共育。重新與世界相遇》研討會,並實地參訪了 0-2 歲保育園。這次的日本取材之旅,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日本保育現場對於「觀察紀錄」、「環境設計」與「橫向交流」的高度重視,也帶回了許多值得省思的教育實踐。

Bao Wen Chen
Mar 2513 min read


【年度徵才】微笑音符幼兒園誠徵幼教夥伴,與我們一同開創孩子的無限可能!
Reggio Children 訪台,你也關注這場教育對話嗎? 近期,來自義大利瑞吉歐的教育團隊 Reggio Children 訪台,與台灣的教育人共同探討「孩子的一百種語言」。這場交流不僅加深了我們對兒童學習的理解,也再次確認了我們一直堅持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擁有自由表...

Bao Wen Chen
Mar 182 min read


微笑音符幼兒園114學年(2025)新生入學申請!春季場線上說明會3/19、3/20!
融合日本文化之美,從生活細節感受世界,養成良好生活態度與品格! 日常的一切都是成長的養分。在微笑音符幼兒園的每一天,從穿上制服的瞬間、用餐時懷抱的感謝,到四季節慶凝聚的美好回憶,孩子們不只是學習,更在文化浸潤中培養品格,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在日常點滴中累積成長的力量。 🍱...

Bao Wen Chen
Mar 172 min read


微笑音符幼兒園 x GillianSun LifeStyle Collage|採訪篇
芝山園這個學期探究的主題是「商店」,從上學期開始陸陸續續探索了有關商店的各個面向,從商品設計、陳列、定價、招牌、製造等,在每一個環節孩子們都展現了豐富的創意和強烈的好奇心。 非常榮幸的,我們邀請到 GillianSun LifeStyle Collage 的創辦人及設計師...

Bao Wen Chen
Mar 172 min read


從義大利瑞吉歐學校汲取的幼兒教育啟發
*本文由微笑音符幼兒園 陳依柔園長 撰寫 義大利瑞吉歐學校的成功有許多原因,涵蓋文化背景、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台灣或許無法直接複製相同的模式,但仍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元素。我們可以從「如何玩」到「如何將素材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角度思考,並探索這些方法如何融入台灣的幼兒教...

Bao Wen Chen
Mar 176 min read


スマイリーリズム幼稚園【114年度(2025年)新入生入学申請】受付開始!3月20日のオンライン説明会
スマイリーリズム幼稚園【114年度(2025年) #新入生入学申請 】日本語オンライン説明会 #3月20日 14:30LINEで受付中! . レッジョ・アプローチによる教育法 プロジェクトベースの学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

Bao Wen Chen
Mar 111 min re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