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的一封信】第六屆-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師資培訓講座 (2024.01.27~01.28)
- Bao Wen Chen
- Oct 7, 2024
- 8 min read
今年1月底我們舉辦了第六屆 #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師資培訓講座,每次講座總能看到非幼教背景的家長學員,#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從家長身上學習最初的啟蒙知識、最初適應生活的能力,因此,任何教育理念、方法及目標,若家長能夠了解背後的原因,則能與學校、老師一同引領孩子朝好的方向前進。
對我們來說,看見家長們願意花時間了解瑞吉歐教育方法,讓我們十分感動,也十分感謝。
每位家長都曾經是個孩子,在講座的工作坊中大家一起重新變回了孩子,用好奇的雙眼去探索、去感知,真的是好美好美的畫面。
第六屆的講座發生了什麼樣有趣的事今天我們分享【講師給第六屆學員的一封信】,獻給曾經也是孩子的您。
-
【講師給第六屆學員的一封信|Smiley Rhythm 微笑音符教育機構 共同創辦人 陳保文先生】
第六屆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師資培訓講座在1月底時結束了,這一屆一樣有家長、幼教經營者、幼教老師、藝術老師的參與,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們熱烈交流討論的情景,心裡不禁讚嘆:「這真的好美。」每一次的講座,都是我們非常用心準備的內容,而面對學員們更用心的參與和回饋,我們感動的程度實在無法以文字來表達。如果要我們嘗試用文字來描述這一次的感想,即便知道不可能網羅住所有的想法,但仍希望足夠讓大家略窺一斑。
/ 創造就是選擇放棄什麼
為了準備一個美的環境,每一次講座開始之前我們都會到花市採購適合這一次講座的花花草草,從季節、心情甚至社會時事的角度來看,還有什麼是有趣的呢?
事前,我們會先為這次的花藝主題定調,例如第六屆我們定調為 Moss,即苔蘚。苔蘚是一種只有幾公分高的植物,但我們卻可以在各種氣候及地形下發現它們,不論是極地、雨林、沙漠或是凍原等,或許我們可以說苔蘚象徵了無所不在的生命力,就像透過講座我們希望傳達「創造力無所不在」的理念一樣。除了苔蘚之外,我們也挑選了具有特殊造型的藤蔓植物;而在鮮花方面,我們則刻意選擇了看起來有一點髒髒的色系為主,挑戰大家對於「花」的既定形象,例如即將枯萎的花朵的深褐色如褐色洋桔梗,當然也挑選了一兩樣代表新生命的藍紫色漸層杭菊和橘白相間大理花。一進門首先看到枯萎的顏色,進入教室之後色彩則愈來愈豐富。除了代表著季節由寒冬漸入暖春之外,也象徵創意的種子從枯萎而逐漸發芽甚至開花結果。
有別於花市中諾大的年節花藝擺設,其上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顏色從金色、紅色到彩虹光譜,形狀從點到線到面、高矮胖瘦全面展開,站在前面會讓人有一種不知道該著眼於何處的感受,不停地處理視覺資訊的大腦也沒有時間、空間與作品互動,想像還可以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當整個作品都是重點的時候,或許就是沒有重點了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短暫,而如果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麼選擇就是一個必須的工作,如何放棄全部、選擇局部,藉由放大局部特色來吸引人的好奇心,並讓觀賞者自行去想像、創造出被放棄的部分。
或許創造,就是選擇放棄什麼。
/ Spend less. Create more
在一次又一次挑選花草的過程中,我們也漸漸的找到自己的採購哲學。或許是侷限於我們自身經驗,但我們發現通常一見就很美的花也是相對來說比較昂貴的,許多更可能是國外進口的;而國內同樣品種的花朵可能相對來說色澤沒有那麼鮮豔、尺寸沒有那麼大或是形狀比較沒有那麼完整。但是,無論是進口或是國產,隨著我們愈仔細去思考創造的意義,特別是如何在一個教育場域中提供能夠引發創造力的環境時,如何選購這些素材便成了相當重要的關鍵。
若講座中的花藝佈置都是以昂貴的花卉為主,即便大家能夠感受到美,或許也同時會感受到高價的美給人的距離感。相反地,如果講座中的花藝佈置都是以平價甚至便宜的花卉為主,這麼一來當大家感受到美,也同時知道這些並不需要以金錢來堆砌,只需要我們用能夠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力就可以達成時,也許「美」就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運用在教室課程活動的素材及工具準備上,我們重視的是創造力帶來的創新價值,並非高價的產品原來即具有的美感價值。通常,愈高價的產品,技術密度愈高、功能愈複雜,鬆散程度也愈低,比較偏向單一目的,不容易作為其他用途。而較低價的產品,通常結構較為單純、功能更簡單,鬆散程度較高,容易作為多用途使用。
在提供能夠引發創造力的環境的過程中,在選擇素材及工具時,不應該被預算侷限住我們的想像力,但同時我們也知道應該重視的是透過自身的創造力去增加創作的價值,而非倚賴素材及工具本身的價值。
/ 如果可以這樣學中文
還記得小學上國語課的時候被要求上台寫國字,除了被要求筆畫正確之外,還有文字的美感似乎也有統一的標準,老師批改回來的國字練習本,更是紅字連連,好像中文的文字作為一個語言系統中最基本的元素,它不存在空間讓我們各自表述。又好像,每一個中文字都是非常神聖的存在,不容許被重新發明、重新創造。但這是否違背了語言作為人們日常溝通使用的工具,它必須是活生生的並且不斷改變的特性呢?中文字的發明,其實是相當具有藝術性的,象形文字的出現,說明了古人將具象的物體抽象化的能力,以及當時的語言系統容許新的文字被創造的空間。這些情境,在現今的文字學習環境中都被剝奪了,文字成了一種唯一的標準。
在講師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天,我們突發奇想「如果中文字的筆畫和部首都變成了可以自由排列組合的積木呢?」於是就有了「玩文字・文字玩」的工作坊。第一天下午專案式教學理論及實例分享工作坊,我們透過許多方式呈現出各種「創造文字」的可能性,例如以霓虹燈去凹折出帶有文字感的圖騰,或是將永字八法中的八個筆畫:「點、橫、豎、鉤、挑、彎、撇、捺」製作成半透光的圖片,放在投影機上讓大家可以自由拼湊成全新的文字。又或是,透過石頭、金屬、木頭等等不同材質的塊狀物堆疊成全新的文字等。
學員們面對這些引發思考 (Provocation) 的反應,讓我們覺得非常感動。從用肢體動作去表現文字,當一個人的肢體動作無法完整表達時,可以將兩個人的肢體動作一起組合,到透過五感去連結文字帶給我們的感受:「文字的味道會是什麼?如果每一個文字都具有氣味又會是什麼樣的氣味?」也有學員問:「如果我是一個文字,我會是什麼字?」透過文字的形象以及它帶給人的感受,找到自己和文字之間更親密的關係。
將美的感受導入文字,不僅能加深我們對於文字的認識,讓我們更能感受到中文字之美。將中文字的造字權利釋放出來,或許更能活化語言,讓中文這個語言能夠隨著時代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學中文不知道會有多好。
/ 講座雖然結束了,但創意能量將持續燃燒
第二天的藝術課程設計工作坊,我們探討了「Ephemera (轉瞬即逝)」的概念,我們可以如何將轉瞬即逝的現象留下來?我們應該把它們留下來嗎?這些問題,我們透過幾個引發思考的裝置來提問。例如以燃燒中的香 (Incense) 在紙上點出來的畫,燃燒中的香雖然只是短暫的存在,但是它在紙上留下的痕跡卻可以保存很久。又例如將熱感應顏料 (Thermochromic pigment) 塗抹在紙上,當溫暖的手掌摸在紙上時將留下手掌的印痕,隨著手掌離開愈久,溫度開始降低,熱感應紙又回復原本的顏色等。
當學員們熱烈的交換想法,或是極致專注於眼前的創作時,當下,我們感受到了整個空間中充滿創造力的氛圍。噢,這可不是一種比喻,而是我們真切的感覺到了氣氛的變化,具體來說,那是一種使人漂浮的感覺,或許帶著一點輕快的節奏,但很確定的是它是令人感到愉悅的。
轉瞬即逝的概念,讓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現在。有學員分享:「一個念頭是一個瞬間,一個瞬間的起心動念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一個生命也是一個瞬間,一個瞬間的生命歷程可以是充滿意義及自我實現的。從人生的角度來看,短短兩天的師資培訓講座或許只是一個瞬間,但我們相信在這裡所激發出的創意能量,將會以某種方式持續存在於大家的心裡,並在大家各自的領域中繼續體現。
/ 藝術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
在講座的最後,學員將兩天以來的心得感想文字化並跟大家分享。其中有一位學員在分享時,因情緒湧上而忍不住掉下了眼淚。我想,在才認識兩天的人群面前落淚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我們非常感謝這位學員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在我們面前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並和我們分享了她所面對的困惑與壓力。
這也不禁讓我們想到美國知名演員伊森・霍克 (Ethan Hawke) 在一場 TED Talk 中分享了他對於藝術及創造力的看法,他說:「Art is not a luxury. It's sustenance. 」他說:「大多數的人不會花很多時間思考詩歌,對吧?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直到他們的父親去世,他們去參加葬禮,或是失去了一個孩子,有人傷了你的心,他們不再愛你。突然之間,你迫切的想要弄清楚以前有沒有人感覺這麼悲傷過?他們是怎麼從這片陰霾中走出來的?或相反的,你遇到了某個你心儀的人,你的內心奔放了,你非常愛他們,你甚至無法看清楚眼前的景象了。你知道,你陷入了迷戀。以前有人有過這樣的感覺嗎?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時候,藝術不再是一種奢侈品,它實際上是一種必需品。我們需要它。」
伊森・霍克接著說:「每當有人談論創造力時,有時我都會擔心,因為它會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它很好,你知道,或者它很溫暖,或者它是令人愉快的東西。其實不只是這樣,它非常的重要。它是我們互相療癒彼此的方式。在唱我們的歌時,在講述我們的故事時,其實我們是在邀請你說:『嘿,聽我說,我會聽你說』,我們正在開始對話。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後,這種療癒就會發生,我們走出自己的困境,開始見證彼此共同的人性,我們開始堅持這一點。當我們這樣做時,真正好的事情就會發生。」
透過藝術和創造力,我們向周圍的人訴說我們的故事,我們也傾聽他們想說的話,不論故事是悲傷或是幸福;是喜悅或是難過,我們會找到與我們共鳴的人,一種療癒的效果就此擴散在這群人之中,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原來我還可以這樣子面對這件事情等等。這個時候,或許我們才會認知到「原來,藝術不是一種奢侈品,藝術是必需品。」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就像醫藥一樣,只是它療癒的對象不是我們的生理,而是我們的精神吧。
/ 大膽嘗試吧
我們每天在微笑音符做的事情能夠對這麼多人來說很有意義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或許這個講座本身就是一個藝術作品吧,因為作為創作者的我們真的希望它能夠打動人心、傳遞創意的力量。「大膽嘗試吧 (Go for it)!」僅用這一句話作為這次講座最後的結語,送給每一位正在努力育兒中的家長、每一位為教育貢獻心力的老師,我們知道你們正在嘗試挑戰新的事物,並不甘安於現狀。真的非常榮幸能夠在大家感到徬徨時成為大家的支持,在大家感到孤獨時成為大家的共鳴。
Go for it!
◤◢◤ 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師資培訓講座 ◢◤◢
第七屆擬於10/19、10/20舉辦講座簡介
想了解更多講座訊息?
加入微笑音符課程諮詢LINE,訊息不漏接!
@977ehnen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