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育,是一個文化共創的過程|2025瑞吉歐研習紀實與省思


文/陳保文


2025 April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Reggio Emilia(2025年4月瑞吉歐國際教育研習)
Group photo at 2025 April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Reggio Emilia(2025年4月瑞吉歐國際教育研習大合照)

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瑞吉歐國際研習,但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不是因為記憶模糊,而是因為每次參加的「我」都已經不同——帶著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挑戰與想像,重新走進這片熟悉卻不斷變化的文化現場。


每次去,心境不一樣、面對的挑戰不一樣、對未來的想像也不同。就算五天的課程架構差不多,但因為我的問題不同、感受不同,收穫自然也就不同。說到底,這趟旅程有一半是在探索世界,另一半,則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Loris Malaguzzi International Center(羅瑞斯・馬拉古奇國際中心)
Loris Malaguzzi International Center(羅瑞斯・馬拉古奇國際中心)

從三次瑞吉歐研習中逐漸拼湊完整的形貌


除了個人的變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Reggio Emilia Approach is not a method.

(瑞吉歐理念不是一種方法)


這句話研習期間(不只是這一次)聽到無數次,也是讓我一次比一次更能體會的一句話。瑞吉歐教育不是可以照著SOP操作的「教學法」,它是一種不斷生成的文化實踐。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教學決策,都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生,是特定脈絡下的「有意識的選擇」(a choice with intention),不能複製,也不該複製。


所以每一次參加,我都能看到相同的文字裡散發出的不同光芒;每一次走進相似的場景,都會發現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而這些細節,一點一滴地拼湊出我對瑞吉歐教育哲學的理解與想像。



工房的文化 The culture of atelier


Atelier — Mosaic of Marks《工房——痕跡的馬賽克》
Atelier — Mosaic of Marks《工房——痕跡的馬賽克》

這次參訪 Allende 學校時,看到他們的 Atelier(工房)素材庫


之豐富,簡直堪比大學美術系材料室。學員忍不住發問:「這麼多材料不會很難整理嗎?孩子真的能好好使用、好好整理好嗎?」


藝術教師(atelierista)不疾不徐地回答:


“Yes, it is very difficult. But they have to learn that this is also part of the negotiation.”

「是的,這確實很困難。但他們必須學會,這也是協商的一部分。」


“To learn to clean, to take care of the materials, to collaborate.”

「要學會清理、學會照顧材料、學會合作。」


“And if they don’t clean, then the materials won’t be there anymore.”

「如果他們不清理,這些材料就不會再出現在那裡了。」


“So this is part of the culture you create.”

「所以,這正是你所創造的文化的一部分。」


Atelier — Mosaic of Marks《工房——痕跡的馬賽克》
Atelier — Mosaic of Marks《工房——痕跡的馬賽克》

在這裡,整理不是「打掃工作」,而是一種文化實踐。是對材料的尊重,也是對「共同使用者」的尊重。這樣的態度,不只是一套規範,更是一種大家都參與、共同維繫的文化。

那我們呢?我們在學校裡每一個決定也都是在形塑我們的文化,我們想要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呢?



材料不是中性的 Materials are not neutral


Remida, il Centro di Riciclaggio Creativo (Remida,創意回收中心)
Remida, il Centro di Riciclaggio Creativo (Remida,創意回收中心)

同樣是在參訪時看到五花八門的材料,有人問:


「材料會全部都提供給孩子嗎?如果要有限度地提供,要怎麼選?」


藝術教師剛開始的回答被翻譯為:「要選擇容易操作的素材(easy to use)⋯⋯」


她馬上打斷翻譯的人說:「No, no, no... not easy!」


材料不是為了「簡單好上手」,不是讓孩子輕鬆做完作品而已,而是要具有「開放性、轉化性、詩意、可比喻性」。當我們為了讓孩子「容易開始」而過度簡化材料與環境時,往往也關掉了更多學習的可能。




“Materials are not neutral.”

「材料不是中性的。」


她說。它們是一種「充滿詩意的介面」,它們不是為了傳遞正確答案,而是引發真正的問題



瑞吉歐小學:教室界的博物館(Museum of Classroom)


這是我第三次參觀位在中心旁的瑞吉歐小學,每次去都像是走進「教室的博物館」——每個空間、素材、教案、工具都讓人目不轉睛,充滿靈感。


雖然課表裡也有國語、數學、自然等學科時間,但學習方式完全不同。孩子們是主動的探究者,不是被動聽課的接收者。他們自己決定要研究什麼、找資料、討論比較,彷彿真的把學習當成一場冒險。


這次也和在場的小學老師聊到義大利課綱的問題,實用歸實用,但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還是來自與這些充滿熱情與力量的教育者的交流。我也利用機會,跟兩位小學老師致謝:


“Thank you for doing all of these for the children. Your work is very powerful for us.”

「謝謝你們為孩子們所做的一切。你們的工作對我們而言,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



和瑞吉歐兒童組織(Reggio Children)的合作


Photo with friends from Reggio Children(和瑞吉歐兒童組織朋友們的合照)
Photo with friends from Reggio Children(和瑞吉歐兒童組織朋友們的合照)

這次也和瑞吉歐兒童組織的夥伴討論了 2026-2027 年的展覽計畫與瑞吉歐研習團安排計畫,也產生了進一步具體的工作清單。也因為這樣,我預計7月前往澳洲 Adelaide 參加 Reggio Australia 的雙年展暨教育論壇「Landscapes of Collaboration: New possibilities for education in complex times」。希望可以藉由澳洲的經驗,掌握更多有助於我們在台灣舉辦的要點。



認識新朋友


不知道是我變熟了,還是臉上終於寫了「可以跟我講話」的字樣,這次研習期間被主動搭話的機會增加了許多。在正式課程與參訪行程之外,多了許多非預期卻珍貴的互動。來自日本、芬蘭、加拿大、巴西的教育者在午餐、散步、等待排隊的時刻與我交流,分享各自的教育場景與文化脈絡。


身為一個內向型人格(I人無誤),我也學著更勇敢地打開對話。這些在小小縫隙中發生的對話,讓整趟學習旅程更完整——因為文化,不只存在於課程裡,也在每一次眼神與語言的交流裡慢慢生成。


流動在城市中


第一天從瑞吉歐車站走到準備下榻的民宿時,經過去年來的時候住的民宿,一抬頭竟然就看到那位正在陽台抽菸的小鮮肉老闆 Sergio!彼此隔空打了招呼,他說我變瘦了、氣色也變好了(可惜沒被說變年輕)。


研習結束後回到米蘭待機時,剛好巧遇米蘭設計週,各式各樣充滿創意、美感、思考的設計遍佈城市各個角落。索性讓自己流動在城市中,感受這一個獨特的空間、人群和文化,也意外感受到城市中處處流動的美感與創造力。


美感的力量,很強大⋯⋯


在這趟旅程的歸途中,在飛機上遇到一對正要去峇里島參加婚禮的義大利歐吉桑歐巴桑,我們用英文混雜著義大利文單字聊天,一起討論飛機餐點內容,還聊到他們孫子的蒙特梭利托嬰中心。(順便默默記下:gamberetti 蝦仁、bambini 小孩、gladiatore 角鬥士)


接下來的延伸與邀請


這次的研習內容,我會持續整理與反思,也會慢慢轉化為更多形式的分享——也許是文章,也許是短影片,也許是一場對話的邀請。希望透過這些有機生成的內容,讓更多對教育、對孩子、對文化實踐感興趣的朋友,能一起參與這段仍在持續發生的旅程。


因為——Reggio Emilia Approach is not a method.

它是一個共同創造、持續發酵的文化進程,值得我們一同走在其中。





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Instagram,一起參與更多實驗性教育現場!


微笑音符幼兒園

微笑音符音樂語文教室

微笑音符托嬰中心

台灣瑞吉歐方法研究會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