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從孩子的提問看見幼兒食育的深度與意義

文/陳保文


微笑音符團隊非常感謝 #珍愛教育基金會 的邀請,前陣子某一個週四的午後,我和石牌園陳瑢菂園長、托嬰中心廚師怡婷老師一起前往獵人谷之夢(Hunter's Dream)新店旗艦店進行了一場關於微笑音符食育理念和生活美學的分享。透過這次的分享機會,我們也重新檢視在我們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的「食事」,以及那些關於食的禮儀和美感。


正在唱餐前感謝歌的孩子
正在唱餐前感謝歌的孩子

「吃」不是學習的中場休息,而是教育的延伸


打從創辦開始,微笑音符就非常重視「食」這一件事。或許可以說,我們對於一般學校輕忽「食」這一件事感到不可思議,彷彿在說我們作為一個人,而「吃」作為我們生理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的人性是不重要的,或它的重要性是可以被排在其他更重要的教育目標之後的。


事實上,「吃」這一件事跟「學習」並沒有衝突,它甚至是一個和學習很好的相輔相成的工具。吃得好的孩子,自然有更好的體力與精神,在這樣的基礎上,他自然而然的能夠更正向的面對學習上的各種挑戰。


《南瓜披薩》——S君(5歲)
《南瓜披薩》——S君(5歲)

從法令到習慣:日本食育文化對我們的啟發


「食育」這兩個字雖然是我們熟悉的字,但實際上這個詞是源自日本,最早出現於明治時期(1896年),由當時日本的營養學家石塚左玄所提出。他認為,透過正確的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健康與品格,可以達到教化社會的目的。


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正式將「食育」提升至國家政策層面的高度。此法通過後,日本各地開始系統性地將食育融入學校、幼兒園及社區教育,其影響力並逐漸擴散至亞洲與世界其他地方。


在微笑音符幼兒園,大約有一半的孩子來自日本家庭,而另一半則來自台灣家庭。這幾年的經驗讓我們很有感的是,普遍來說來自日本家庭的孩子都「吃得比較好」,意思是面對吃這一件事,他們多數都能表現出渴望、主動的態度,這並不是說他們都不挑食,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們喜歡吃飯、享受吃飯。


相對來說,來自台灣家庭的孩子在面對「吃」這一件事情的時候,則表現出比較大的落差,有些孩子吃得好;有些孩子則沒那麼喜歡,或是展先出較被動的態度。而我們認為,這或許就是在「食育基本法」法案通過後,日本的各級學校以及家庭生活中落實「食育」概念的結果。


幼兒食育,在其他五育之前?


在超市觀察、紀錄食物的孩子
在超市觀察、紀錄食物的孩子

在食育理念的核心是一個很基本的邏輯:如果我們連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沒有,那還談什麼德智體群美?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麼德智體群美的效果將可以被相乘放大。而一個健康的身體,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吃進去的東西。在幼兒階段更是如此,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的觀點來看為什麼幼兒階段的食育排在其他五育之前。


(一)幼兒期是飲食教育黃金期

從生理發展的觀點來看,幼兒是感官敏感性最強的階段,容易透過感官體驗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而此時其培養的飲食習慣,極有可能延續一生,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


(二)飲食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從身心發展的觀點來看,健康的飲食提供幼兒充足的營養和美好的感受,直接贏想身體發展和大腦的成長,是其他教育目標(如德智體群美等五育)的基礎。當孩子吃得健康、充足、美味,情緒自然穩定,注意力和認知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三)飲食教育是綜合教育的核心

食育不只是飲食的教育,更是人際關係、禮儀、美感、生理甚至科學方面的教育,它涉及的層面遠超過飲食本身。它是一個能夠涵蓋其他教育目標的綜合性教育。


(四)傳統文化傳承

教育,是一個文化共創的過程。而飲食,又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之一,透過從幼兒階段扎根,讓幼兒自然當地飲食習慣及傳統文化內化,對於從小培養文化認同感以及將來社會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


    孩子體驗日本盛夏的流水麵文化
孩子體驗日本盛夏的流水麵文化

讓廚房看得見、聞得到:食慾與感謝的空間語言


既然「食育」如此的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可以在空間設計上凸顯其重要性呢?以下舉芝山幼兒園和石牌幼兒園的例子跟大家說明。因為兩園在建築上先天條件不一樣的關係,在空間規劃上雖然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但重視食育的核心想法不會因此改變。


(一)石牌園

玄關左側通往教室,右側通往廚房
玄關左側通往教室,右側通往廚房

從大門進到玄關後,左側兩扇門是通往教室,右側一扇門即是通往廚房。從教室往門口看,可以看到在進到教室之前會經過廚房,廚房的位置設在一樓平面的正中央。


進到教室之前會經過廚房
進到教室之前會經過廚房
在教室活動中也可以看到廚房的樣子
在教室活動中也可以看到廚房的樣子

而廚房和教室連通的牆面,開了大面積推拉窗,上午孩子們在進行課程活動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廚師在廚房裡忙碌的樣子,為著自己的午餐忙進忙出。同時,料理的香味也隨之散發到教室中,進一步促進孩子的「食慾」,讓他們開始期待今天的餐點。


食的重要性,在空間中體現。

(二)芝山園


正對玄關的一邊即是廚房的窗戶
一進門正對玄關的一邊即是廚房的窗戶
入園時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廚師,彼此互相打招呼
入園時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廚師,彼此互相打招呼

從庭院進來之後一進大門,正對玄關的一邊即是廚房的窗戶。孩子們一早入園時便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廚師辛勤的為他們準備一天的餐點,同時,也透過窗戶彼此向對方說聲早安,開啟美好的一天。

採用了大面積玻璃的廚房拉門
採用了大面積玻璃的廚房拉門

廚房的拉門也是採用了大面積玻璃,讓在教室中的孩子可以輕易的看到廚房忙碌的景象,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一頓餐點並非自動被煮好的,而是有人投入相當的努力才能夠完成的,自然而然的培養他們感謝食物、感謝為自己準備食物的人的心。


看得到的忙碌,聞得到的美味,培養感謝的心。

一頓定食的設計,是一場關於營養、美學與節奏的協奏曲


定食:固定的餐點
定食:固定的餐點

我們如何定義一頓「好」的餐點?是營養均衡就好了嗎?是美味就好了嗎?還是好看就好了呢?我想都不是的,我們對於一頓好的餐點的要求包含了以上三者,它同時要能夠滿足營養、美味、好看這三個條件。


在微笑音符幼兒園,我們的餐點採用定食的方式提供。「定食」這兩個字也是我們熟悉的字,但這個詞一樣是源自於日本,顧名思義即「固定的餐點」。最初「定食」的概念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時期「一汁一菜」(一碗湯、一道菜)的飲食型態。後來延伸出包含米飯(主食)、主菜(魚或肉)、湯品和配菜的概念,也反映了日本料理注重營養均衡、擺盤美觀以及食物多樣化。


以定食方式呈現餐點,可以讓每一道料理、每一個食材的特色被看見到,被品嚐出來,而不同料理和食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和諧性以及搭配度,也是食物美感非常重要的來源。例如,主餐是咖哩飯,會搭配較為清淡的湯品,例如海帶豆芽湯或味噌湯、番茄蔬菜湯等。


好吃很重要,不是必須吃,而是想吃。

在餐盤選擇上,微笑音符幼兒園使用日本進口強化瓷器,不易破裂,杯緣、容器邊緣均特殊圓弧化處理,讓孩子感受餐具及食物的重量,養成尊重、不浪費食物的習慣。在看到使用瓷器作為餐盤時,經常有人會問:「小孩不會很容易打破嗎?」根據我們長年統計下來,事實上:大人打破碗盤的數量沒有比小孩打破的少


即便是大人,也會打破餐盤。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對孩子打破餐盤這件事情大驚小怪呢?孩子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學習,學習更謹慎的使用餐盤。


一張棉麻餐墊背後的教育思維


棉麻混紡、自然色系的餐墊
棉麻混紡、自然色系的餐墊

在餐盤下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塊棉麻混紡的布鋪著,這是我們在用餐時使用的餐墊。為什麼要用餐墊?餐墊不是只為了好看,它還具有以下的意義:


(一)強化儀式感與尊重感

  1. 建立用餐儀式感:餐墊的使用象徵著用餐時間正式開始,幫助幼兒理解吃飯不只是滿足生理需求,也是重要的日常儀式。

  2. 尊重食物與人:餐墊提供了一個「特別為用餐準備」的環境,讓幼兒感受到餐點被重視,也學習尊重食物以及為他們準備食物的人。


(二)培養美學觀念

  1. 營造美感與整齊感:使用餐墊能夠營造整潔、美觀的用餐環境,培養幼兒從小對於美與秩序的敏銳觀察與品味。

  2. 鼓勵專注與安定感:一個整齊、美觀且固定的用餐空間,有助於幼兒在用餐時保持專注和安靜,享受飲食過程。


(三)促進衛生習慣與獨立性

  1. 維持桌面清潔:餐墊容易清潔,能夠避免食物殘渣直接弄髒桌面,進一步教育幼兒養成主動維持用餐環境清潔的良好習慣。

  2. 培養個人用餐空間:餐墊能協助幼兒建立個人用餐空間,培養尊重他人與獨立完成用餐的能力。


(四)增進飲食文化教育

  1. 傳達飲食文化內涵:餐墊的設計與質感可以融入文化元素或特殊主題,成為教育幼兒認識各種飲食文化或主題活動的媒介。



當孩子用色彩問候彼此──從一個提問看見食育的文化生成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 S (5歲)
從色彩豐富的餐點中長出的食育文化
從色彩豐富的餐點中長出的食育文化

每當有新的孩子入園時,我們總是會邀請新的孩子站上台前向大家自我介紹,而在校生則是會對新來的孩子提問,例如:「你最喜歡什麼水果?」「你最愛的玩具是什麼?」等。有一次,一位孩子S詢問新來的孩子:「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


當我聽到S的這個問題時,我感到驚喜又滿足,因為我知道學校的食育已融入到他生活的所有層面中,包含色彩的感受、社交關係以及他所認知的飲食文化中。從孩子的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發:


( 一)色彩成為孩子之間的語言與連結

孩子從飯的顏色切入,不是詢問「你吃了嗎?」或「你吃得完嗎?」,而是透過「色彩」開啟對話——這是一種極自然、無壓力的交流方式。這也是一種增進雙方關係的交流方式,如果對方回答的顏色跟自己喜歡的顏色一樣,那麼兩個人又變得更加的熟悉了一些。


色彩是共感的橋梁,色彩是兒童早期發展中最敏銳的感知之一,也是一種「不需要語言翻譯」就能共鳴的感官語言。飯的顏色因此不只是一種食物的外貌,而是變成了情感連結的媒介。


孩子比對木瓜和色卡的顏色
孩子比對木瓜和色卡的顏色

( 二)飲食經驗變成社交與情感的文化場域

這句話代表孩子已經將日常餐點中的「色彩」內化為有意義的經驗記憶。他們知道這些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味道、營養、甚至是日常的節奏與季節的規律。


食育深化為文化習慣。孩子不是被教導「要吃什麼」,而是從生活中「活出了食物的語言與文化」。這是一種從內而外生成的生活美學與情感教育。


(三)「我邀請你進入我熟悉的世界」——食物成為社群的入口

當孩子問:「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其實也是在說:「你是誰?我們可以一起吃飯嗎?」這是一種帶有關懷與邀請意味的對話。這是「社群歸屬感」的建立,


孩子以溫柔、開放的方式邀請新朋友,透過熟悉的、富有情感記憶的對象——飯——來開啟彼此關係,這說明了:「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語言。」


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回饋,供我們在教育上反思。「持續以色彩豐富、變化多端又均衡的飯食設計」這件事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原來,這件事的意義不只是「營養搭配」或「視覺刺激」,更深遠地——

它還讓孩子擁有了分享生活、關照他人與建立關係的能力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飯?」孩子這句看似輕巧的提問,是孩子透過環境長出來的語言,也是我們的食育文化在孩子身上自然發芽的證明。


孩子以切剩的蔬果當畫具完成的創作
孩子以切剩的蔬果當畫具完成的創作


瑞吉歐教育 × 食物:不說「食育」,卻活出完整的教育


參訪義大利瑞吉歐幼兒園時,總是有豐富美味的點心
參訪義大利瑞吉歐幼兒園時,總是有豐富美味的點心
食物從來不只是營養的堆疊,它是語言、美學、文化,也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日常方式。

最後我們想談一下在瑞吉歐教育裡,他們或許不直接使用「食育」這個詞,但飲食始終被視為孩子生活經驗中不可被割裂的整體。就像我們無法把心靈,分成「數學的心」「藝術的心」「語言的心」一樣,我們也不會把「吃飯」當作學習之外的片段時間。吃飯是每日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支持我們所有其他的功能:如學習、探索、創造等。


《南瓜濃湯》—— Y君(5y)
《南瓜濃湯》—— Y君(5y)

當孩子在準備一桌食物時,正在運用感官理解世界,在等餐的安靜中發展節奏與秩序感,在分享與挑選中學習選擇、自主與關係的界線。


瑞吉歐教育提醒我們:

「生活本身就是課程,學習就藏在每一口飯、每一次擦拭、每一個等待之中。」


因此,對我們來說,食物從來不只是營養的堆疊,它是語言、美學、文化,也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日常方式。




後續


✅ 若您想實地看看我們的食育日常,歡迎加『微笑音符幼兒園-新生入學申請』官方Line@186mjhbk),並回覆:【我想預約參觀微笑音符幼兒園】

✅ 這不只是餐點的設計,更是教育的選擇。請追蹤臉書粉專以了解更多微笑音符的教學理念。

✅ 我們相信,教育發生在每一次真實的生活裡。你怎麼看待食育在幼兒園中的角色?

✅ 如果你也關心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發展感官、美學與自我照顧,歡迎收藏並分享這篇文章。



Koment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