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2024創意祭 親子互動X美感創意教育展 (2024.08.01~08.04)

Writer: Bao Wen ChenBao Wen Chen


#2024創意祭 在炎炎夏日中結束了,展覽四天總共超過700人次到場,甚至有遠從屏東、台南、苗栗等中南部專程上來的朋友來共襄盛舉。這一次的展覽,我們集結微笑音符托嬰中心、微笑音符幼兒園、外語準備班到小學生的 #STEAM美感科學探究課程,展示的活動及課程內容涵括0~12歲,是我們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創意祭。

其實「成果展」並不是一個創新的概念,在各級學校中經常可見,特別是跟設計有關的科系、科目,或是採用專案式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學校,經常舉辦成果展以對外展示學生的學習歷程。創意祭也不例外,而除了展示校內生的學習歷程之外,創意祭更希望將此學習歷程中的創意展現 從校內延伸至校外,透過展場中的 #互動體驗區 及 #工作坊,校外的大人和小孩也能充份的透過現場的環境佈置,融入當時創意發想的情境中,展現自己的創意、實現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發揮此學習歷程的最大效用。


這次的展覽地點選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對我們而言別具意義:文化是在一個地區的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它也具備了一定的教育功能。而「當代文化」,或許是為了稍加與「傳統文化」區隔,強調時下正在形成的新文化。對我們而言,舉辦創意祭不僅僅是展示孩子的學習歷程,更是為了 推廣美感生活及創意學習 的概念,而當這些概念愈來愈普及以至於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時,社會化的過程本身就會發揮教育的效果。而發生在學校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

以下跟大家分享有關這次展覽的一些感想:


創意經常發生在反轉時

在佈展當天早上,我們和往常一樣來到了內湖花市。此時Shellaine老師問我:「你今天的顏色是什麼?」我吱吱嗚嗚說不出口,仔細思索了一會兒後說:「不如⋯⋯我們今天選擇一種我們平常絕對不會想用的花吧!」聽到這個想法,老師立即將這次花藝主題命名為「 Unrealistic(不切實際) 」。

一直以來,我們偏好自然(Natural)、野生(Wild)的風格,而這次我們刻意將其 #反轉,挑選了人為染色的乾燥花材,而且是大紅色、大藍色和大紫色的卡斯比亞、粉色的染色牡丹菊,而正當我們苦思該如何發揮這些人造花材的特色時,我們看到了紅色的珊瑚鳳梨,立即聯想到海洋裡的珊瑚和植物,以及我們這次展覽主題之一的「水中圖書館」,就在這個瞬間,我們的Eureka moment(靈光乍現) 發生了:如果從海洋植物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為染色的鮮豔色系g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於是我們接著挑選了一些像海草的綠色植物後便完成了這次的花卉採購。

回到展場後,Shellaine老師立即開始進行花藝佈置,她不斷地感嘆這次的反轉如何讓她突破我們既有的風格,而於此同時我們不斷討論著反轉所帶來的「意外」效果。我們從「反轉偏好」開始,到「#發現新世界」,雖然剛走出舒適圈時會有一點茫然、不知所措,但是只要相信自己的安排,新的創作語彙隨時都可能被發現。或許,創意經常發生在反轉的時候。


品味教育學

這次展覽其中一個互動體驗是「霓虹幻想」,這一個互動體驗裝置的基底是由保麗龍和白色泡綿管所組合而成的立體結構,而創作者可將紅、綠、藍等三原色的霓虹燈條纏繞在結構上,或是使其穿越泡綿管等,形成一個立體的霓虹燈作品。由於材料特性的關係,展覽前或多或少有點擔心,不知是否會一下子就被玩壞了。而在展覽第一天,我們看到一對親子在觀察了一陣子之後,開始動手操作,小心翼翼地擺放、纏繞霓虹燈條,而媽媽則放手讓孩子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動手創造,她僅僅在一旁輔助、觀察著眼前的視覺變化。

看到這個情景,我心想一個被用心準備且具有高度開放性、有無限可能的互動裝置,沒有被隨便的、不小心的操作,反而是被小心翼翼的地使用著,再次印證了一個被用心準備的環境、一個美的環境,能夠激發大家對於環境、素材及內容的尊重,這是也是義大利瑞吉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回答了大家心中常有的問題:

「為什麼東西要刻意擺放得美美的?」


素材就是玩具

在展覽的另一邊,有一位哥哥和兩個妹妹非常專心的在研究 #簡單迴路,哥哥年約5-6歲,其中一個妹妹大約2歲。哥哥自行嘗試實驗完成了一個簡單的燈泡迴路之後,將其擺放到桌子下方的抽屜中,我看到後覺得很有趣,詢問他為什麼想把這個燈泡迴路放在抽屜裡,他說:「這樣燈泡的光比較好看。」我當下聽到時,覺得非常感動,哥哥不只是想嘗試完成一個簡單迴路,他還想讓這個簡單迴路更好看!在追求知性所帶來的成就感之虞,他也享受了感官帶來的美。對孩子而言,科學和藝術本來就可以不被區分。

同時,這一位年約2歲的妹妹,在「電線的秘密」這一區玩著放在桌上各式各樣的電線,好像這些電線是什麼玩具般的,不斷地探索著它們的觸感和外觀,探索時間也長達十幾分鐘之久。看到這一幕,我非常感動,感動的是孩子在玩的是一段一段的電線,並不是玩具,而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東西。相較於有固定功能、玩法受到侷限的玩具,這些生活中的素材在孩子眼裡反而有著 #無限多種可能性,我不禁感到好奇當下的她不知道聯想到什麼了呢?

如果我們不再以大人的眼光挑選孩子喜歡的「玩具」,也許生活中所有的素材都可以是他們的玩具。


成為老師們的秘密基地

「請問一間有著60名學生、傳統的園所,想要導入這樣的模式該如何開始?」在展覽中一位幼兒園園長詢問我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並會和許多幼兒園的營運要素交互影響。但是聽到這個問題也不禁讓我們反思:面對大家的問題,我們還能多做什麼?展覽中來了許多幼兒園及托嬰中心的老師,大家都非常仔細的觀察所有的細節,包含素材選用、活動內容、專案的脈絡等,並提出許多問題和創意祭現場的老師交流討論。

其中有一組老師,看著展覽內容,熱烈的討論著如何將某些想法帶回自己的學校,如何說服主管或老闆等。他們在一個互動體驗區,恣意的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力,盡情地創造著。而這個時候,一對親子經過,而老師跟他們說:「要來跟老師一起玩嗎?」看到這一幕,我感到非常開心,因為創意祭這個場域已經從微笑音符老師們的專屬場域,漸漸的好像也成為了其他有著相同想法的老師們的場域,這是非常美好的。我心想,如果創意祭可以成為更多老師們的秘密基地不知道該有多好。


內部教育訓練效果

趁著展覽中間的休息空檔,我詢問微笑音符的老師們關於這次展覽的一些想法。有老師提到可以直接看到其他校一個學期或甚至一個學年度的探索內容令人感到非常興奮,各校使用的素材、主題的脈絡發展以及探索的風格都不盡相同,老師們看了也忍不住驚嘆連連:「原來這個創意是這樣來的!」「原來這個素材還有這樣的用途!」等。由於微笑音符幼兒園在這段期間是 #課程準備期間,沒有收托孩子,用於舉辦展覽的時間我們也可以用來舉辦包含簡報、工作坊的內部教育訓練課程,但是藉由對外舉辦展覽這一個跨校年度活動,它不但可以達到內部教育訓練的效果,老師們還可以聽到更多來自外面的聲音,更真實的聲音,不論是來自孩子、家長、或是老師,或許老師們會進一步地被激勵或是延續出更多的反思。這個效果是我們之前沒有發現但是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


最後,這次展覽如果有任何做得好的地方,都是來自於微笑音符團隊夥伴們的努力,從一個學年度全心全力的投入和孩子一起進行主題探究,到每週辛勤的製作課程記實,再到展覽內容規劃以及環境素材的準備及佈置,最後在展場接待各位來看展、玩展、交流的來賓,舉辦展覽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地方社區舉辦祭典的過程,它本身就是一個凝聚向心力、建立團隊文化的過程。回顧這一個過程,雖然真的很累,卻值得我們投入所有的氣力,或許就像我開玩笑的跟一位夥伴老師所說:

「每一年佈展當天,我都下定決心明年不再舉辦 ;而每年開展當天,我都心想明年一定要再續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