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Bao Wen Chen

講師給第七屆學員的一封信|Smiley Rhythm 微笑音符教育機構 共同創辦人 陳保文先生 (2024.10.19~10.20)

Updated: 7 days ago


第七屆 #瑞吉歐導向美感探究師資培訓講座 在十月中下旬結束了。這次學員們的組成包含了幼教老師、藝術老師、音樂老師、職能治療師以及有興趣的家長和產業界的朋友。


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一天講座正式開始前,有一位學員開門見山的問:「為什麼在場沒有男性的學員?」聽到這一個問題,身為男性的我實在是感到非常的慚愧,在前幾屆講座中的確也有男性學員的參與,但每次可能只有1~2位,人數佔比實在是非常的低。


事實上,「男性育兒參與」在世界各國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也就是男性參與教育及育兒的程度,或是男性為了教育及育兒來願意參加進修的比例,普遍來說不及女性,甚至遠遠低於女性。於是有學員提議,或許可以開設專門為爸爸設計的親子互動課程。我心想這真是一個好點子。這應該成為我們之後推廣活動和課程時重要的方針之一:努力融入更多台灣的父親參與教育和育兒活動。


"Intention is all there is. The work is just a reminder." -- Rick Rubin

對於講師們而言,每一屆師資培訓講座的事前準備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是「主題」。主題具有營造空間中的學習氛圍的功能,它關乎我們想要參與者一進來這個空間時所產生的感受,這些感受或是能夠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或是能夠讓他們感到放鬆自在。而有別於以往講座中的三場工作坊各自有不同主題的設計,第七屆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次我們有了一個統整的主題 (unifying theme),這個主題橫跨於整個講座,概略的指引了三場工作坊的方向,引導了所有可能的發展。決定了「主題」之後,我們將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不同的環境設定向參與的人更深刻的傳達這個主題的概念及想法。

但一個如此重要的概念是如何被決定的呢?其實主題的決定過程就像在微笑音符幼兒園討論方案課程的過程,依據師生共同的興趣,大家一起腦力激盪,思考下週方案活動內容。它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一個先發散再收斂的動態,只是中間可能會進入無限迴圈。它有一點像是菜市場的菜販和顧客喊價議價的過程,需要大家各自表述後再從中協商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而當某一方對自己的想法非常有信心,很堅持己見,也願意為結果負責時,有時候它甚至會有一點點獨裁。


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過程背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 (intention)」。我們選擇這麼做而不那麼做的意圖是什麼?而這個意圖夠不夠純粹、夠不夠強烈?美國知名音樂製作人 Rick Rubin 在他的著作《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中提到:「意圖就是一切,作品只是提醒了它的存在。」換句話說,無論我們準備了一個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它僅僅是反映了我們的意圖而已。

當我們的意圖是想邀請參與者來探索實驗時,它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環境設定?而當我們的意圖是基於每一位參與者都是很有能力、很聰明、很有想法的人的信念時,又會是什麼樣的環境設定?

就像我們在為孩子準備學習區或是進行活動設計時,最重要的是就是問自己:#這麼做的意圖是什麼


(以下四段為講師 Tr. Shellaine提供)

微笑音符師資培訓課程是我今年的亮點之一。 設計和創造出工作坊和環境設定需要投入如此多的思考和精力,想法會被反覆討論、改變和調整。 我們通常以幾個概略的方向進入規劃階段,這些方向逐漸合併成一條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起深入探索的道路。 今年我們改變了方法,兩天的講座圍繞著同一個主題。 先前的迭代看到了在不同的教室區域進行不同的主題的探索,但這一屆我們有了一個統整的主題——成長。


和之前的訓練一樣,第一個主題在與陳先生一次的輕鬆交談後就被放棄了。環視著忠孝教室的 STEAM 教室空間,他說:「這應該成為這次工作坊的概念。」 聽到這句話時我最初的內心反應無法被重現,在提出想法和可能的環境設定之後,我不敢相信我需要重新開始。就在我即將克服內心的失望的那一刻,靈感的火花突然朝我飛了過來。

成長意味著什麼?我們經常認為成長是一種向上和向外的運動。然而對我而言最深刻的成長是安靜的、緩慢的成長。 一種內在的、自我反思式的成長。 我的成長並不總是清晰可見的,因為它是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成長。這些想法構成了我規劃工作坊和環境設定的方式。

如何設計一個環境讓參與者可以感受到成長的內部面向及外部面向? 如何跟他們分享「安靜的成長 (quiet growth)」帶來的不適、快樂和深刻的價值? 如何激發參與者見證自然界成長時的好奇心?


而我總是對我們的環境設定如何觸動參與者感到震驚:#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產生的小火花。 我們如何透過和與參與者分享我們的成功和失敗,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空間。我總是對於透過創造力可以實現的跨語言交流的程度感到驚訝, 雖然我和多數的參與者沒有相同的言語,但我們有著相同的經驗。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師資培訓講座期間分享這些經驗。


在進行「成長」工作坊的過程中,透過參與者的創作呈現,我們感受到成長是一個相當個人化的旅程,有時候它會經歷高低起伏,有時候它會回到原點,又有時候它像是隨機出現在畫紙上長短不一、曲平不定的線條,線條間或有交叉,或是毫無交集。每個人都不一樣。而有時候在我們成長的旅途中是有其他人共同參與的。


在這次進行空間中的花藝佈置時,有別於以往我們會「完成」花藝佈置,讓參與者以觀賞的角度參與,這一次我們決定讓花藝佈置只完成「一半」,讓參與者不只可以觀賞,更可以動手參與,共同完成花藝佈置。共同完成的花藝佈置,會有專屬於這一群人的個性,對於每一個共同參與的人來說有不同的解讀,但它或許可以象徵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藉由與別人的互動、交流, 進而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這次講座中,剛好有學員是資深幼教老師,有國外留學以及幼教工作經驗,或是曾擔任管理要職等。於是當有學員提問時,除了講師群依據微笑音符教育理念及自身經驗進行分享回饋之外,#學員們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對談更是極其珍貴。如同我們在講座課程中跟大家分享的,學習是一種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當我們只知道一種觀點時,真正的學習並沒有發生,真正的學習是當我們針對同一件事情了解不同的觀點及其意涵並能夠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來回思辨時。


有關「成長」的概念,或許有些人聯想到對於植物幼苗的照顧,需要細心呵護幼苗方能成長茁壯。但是成長似乎又不只是像幼苗一樣,被動的等待一個友善的環境被準備好。很多時候只有當我們主動積極的採取行動時,成長才會發生。若要以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來比喻,或許可以將成長比喻成一支鑰匙,持有鑰匙的人必須有意識的用鑰匙將眼前這扇門打開,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但是就算這樣好像也無法完整描述成長這一個概念。畢竟我們都知道,待在舒適圈裡無法讓我們成長,那麼要如何才能夠跳脫舒適圈呢?需要勇氣?需要克服恐懼?其實「有勇氣才能夠跳出舒適圈」這個說法不盡然正確。事實上,是我們明明知道我們是害怕的、有疑慮的,但仍然咬緊牙根,嘗試往前突破。當我們 #做完這一件事情之後才會得到勇氣,並不是在事前就能夠把勇氣預備好的。


在這次藝術工作坊主題——「安靜的成長」中,我們在空間中擺放了放好幾株大盆的狼尾草、噴泉,在前後設置了兩個筒形電風扇,並在周圍設置了燈光,好讓燈光可以在空間的上、下、左、右四個牆面上投射出隨著微風搖曳的草的影子。當我們完成後實際上走進來,首先感受到大片草原的清香,那是一股非常療癒的氣味,讓人彷彿置身陽明山擎天岡上的大草原一樣的放鬆。接著,在進行枯草的修剪時,索性將修剪下來的枯草隨意放在地上,沒想到當我們將腳踏在枯草上時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好,於是我們將地面鋪滿了枯草以及剩餘的米糠素材。


在這個充滿自然靈性的空間中,一位資深幼教老師在她的作品中用肢體動作為我們演示了季節性的成長變化,在光線昏暗、充滿草香的房間中,牆上懸掛了一個用自然素材組合成的圓,而在其右上方有一盞溫暖的燈光照射下來,她說:「缺口的地方就是光進來的地方。」在這一場名為人生的探索旅途中,有多少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在我們內心深處,自己的缺點被過度的放大,而自己的優點被視而不見。其實,我們都需要勇氣和力量來依循自己的直覺,並 #相信這就是最好的安排。成長,就是在跌跌撞撞中,一點一滴、扎扎實實的被累積起來的。


在兩天的課程和工作坊的尾聲,學員的職能治療師跟我們分享了她的感動:「因為我的職業是職能『治療師』,所以孩子很常帶著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來找我,評估過程中不該只看到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優勢』很常被忽略,尤其是特殊兒,#應該帶著家長和老師一起找到孩子的優勢。」


聽到這位老師分享她的感動時,當下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她提醒了我們不應該嘗試找到一種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模板 (template),因為這種模板並不存在。如同瑞吉歐方法中的素材哲學一樣,每一種材料都有它與生俱來的特質,它美或不美,好用或不好用,端看我們有沒有將它放在適合它的地方,而為了讓我們了解適不適合它,我們必須用心地觀察它的特質,理解它的內涵。


其實,不光是孩子,#我們大人又何嘗沒有自己的弱點和優勢?如果我們願意用一個看得見美的眼光,一起看待孩子以及週遭的人事物,或許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得更加美麗、豐碩吧。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