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為兒童策展 - 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2024.05.30~05.31)

Writer: Bao Wen ChenBao Wen Chen

微笑音符團隊受邀參加〖 #為兒童策展 — #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 〗,在論壇的【 議題2:兒童策展的在地多元實踐 】中擔任其中一位主講人,跟大家分享微笑音符過去幾年為幼兒園、托嬰中心的孩子舉辦 #創意祭 的經驗,主要是從瑞吉歐取向教育機構的角度,一同探討孩子們在策展、辦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提升觀展者互動程度的關鍵。

這場論壇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主辦,#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 (#tmofa) 的分館,是市立美術館系統中第一個專為兒童及少年設立、有獨立場館的兒童美術館。以白色為主要視覺配色的建築物座落在青埔這塊新興市鎮上,三角形的結構外觀為台灣城市中普遍的長方形建築體帶來了形象上的突破。而綠化的三角形斜面屋頂,遠看就像一個小山丘一樣,座落在青塘園旁邊,非常引人入勝。

這兩天的論壇我們和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和台灣的博物館學相關學者、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及教育者共同探討為不同年齡層的兒童,以不同形式策展的面相。兩天下來我們收穫良多,不僅是因為有機會與其他專業人士交流,能和十年前深深啟發我們的前輩一同登場更是讓我們再次回到初心,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持續把這些感動和啟發不斷地向外傳遞出去。透過這次的論壇,我們也發現還有好多好多人對於兒童藝術教育充滿著熱情和興趣,這些都是激勵我們持續努力的正向力量。以下分享這次論壇幾個主要的感想。


兒童即未來_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What we choose to display in our public spaces, who curates our perspectives, who becomes visible to us in art — represents a national conversation about who we are." — Babeba Baderoon.

桃園市目前是六都中出生率最高、市民平均年齡最年輕,以青壯年族群為大宗的高生產力城市。在這樣一座是充滿年輕活力的城市,舉辦兒童藝術教育論壇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而美術館對市民來說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根據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統計資料(依筆者記憶,若有錯誤請告知),近年來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參觀人次占北美館整體人次比例逐年攀升,即便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仍然逆向成長,2022年最高時甚至來到了 46%,將近一半的人次,意味著市民也認為美術館具備親子互動、兒童教育、休閒娛樂的意義。

而美術館中的軟體或硬體,藝術或非藝術,都在創作者、製作者、觀看者、使用者中形成了高度複雜的互動及對話,而這些內容的品質或是取向,更間接地向所有的人傳達了在同一個時空中生活的這一群人是誰,他們的興趣是什麼,他們在意的事情是什麼,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市民的我們必須發聲,必須在這文化形成的過程裡表述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也是 Dr. Monica 在她精彩的簡報中提到的一個關鍵字「 Democratic」所欲闡述的論點吧。

我們必須開始思考:#什麼是美術館#美術館存在的意義為何?我們想要在美術館裡看到什麼?現在美術館所展示的內容是我們想看到的嗎?無論自己的意見屬於主流或非主流,都應該有被聽到的機會,畢竟藝術的社會價值在於它象徵的多元開放性、包容性,藝術給予了每一個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機會。而展覽內容的提供者,站在理解社會存在著不同族群的立場,應該盡可能提高展覽的包容性,提供不只一種的觀展模式,如同 Dr. Monica 所提到的神經多樣性 (Neural diversity) 一詞,即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以不同方式認知世界的族群,例如展覽可以設定某一個時段特別針對高敏感族群進行環境優化,例如較為昏暗的光源和低噪音等。

我們相信不論是美術館或是博物館,它們存在的意義是為了 #引發思考。藉由了解過去,思考未來;透過欣賞作品,引發進一步的創作動機。比起被動的接收美術館作品的感官及文字資訊,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主動思考展示內容背後所欲傳達的意涵,以及自己與這些意涵的關聯性。藉由兒童美術館的成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思考地更多、更深、更廣,和他們一起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為自己發聲的公民。兒童是我們的未來,為兒童多做一點,就是為我們自己多做一點。


從教育的角度看兒童展覽

「教育人員應該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參加博物館、美術館的策展,而不是在展覽結束後,才將內容簡化成適合孩子的內容,變成是一個附屬功能的概念。」— 吳岱融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我們舉辦創意祭之初,便是以教育的角度看展覽。為什麼我們要舉辦展覽?可以歸結於以下三點:

首先,重視孩子的工作。將孩子每天在學校投入時間所進行的工作好好地展示,讓校內及校外的人士觀賞、操作,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並不是只有爸爸或媽媽的工作才是重要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受到重視,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用心,並追求細節。


第二,過程優於成果。有別於一般展覽著重於「成果」的展示,從教育的角度切入,展覽的形式將著重在「過程」。因此我們會展示師生共同探究的歷程,放大孩子們在過程中的發現及啟發、他們所應用的策略、他們所選擇的創作方法,或是他們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將大人注目的焦點從結果轉移到過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具備成長型心態的人。


第三,讓更多人開始重視兒童創意。過往,台灣社會普遍覺得孩子只是在玩、孩子只是在亂畫。我們的大人幾乎不會認真和兒童對話,傾聽他們的想法。其實兒童就跟我們一樣,他們並沒有想要只是亂畫。當他們在創作時,他們是真誠的表達出他們的想法。問孩子想做什麼,他們會說他們想要把所有海邊的垃圾撿乾淨,他們會說想做出很厲害的太空船可以飛到宇宙的邊際。如果我們願意真誠的傾聽,願意支持他們的想法,他們會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相信這些他們都做得到。


雖然美術館和學校很明顯地有著不同的角色和定位,也和兒童族群有著不同的互動模式和涉入程度。但我想在「策展」這一件事情來看,還是有許多可以為兒童藝術教育優化的地方。或許是加入更多 兒童主導大人支援 的內容,或許是更強調 創作的過程並提供更多的互動可能性,或是以 更鬆散低結構化的方式去呈現展覽,即更多 兒童共創 的呈現方式。就如同手塚貴晴教授 (Prof. Tezuka Takaharu) 所說:「 Being impressive, and gorgeous don't mean it's more fun.」或許在兒童美術館裡,比起作品好不好看,我們更想看到的是作品如何呈現出它有趣、引發思考的一面。

而當手塚教授被問到 為兒童設計時最關鍵的要素是什麼 的時候,他提到:「 #Choice (選擇)」。內容必須要足夠開放,讓兒童在和這些內容互動的過程中有做選擇的機會,而並非一定要依照某種步驟或是指令去進行才能完成。以教育的角度出發時,我們期待的是看到更多 兒童主動參與的軌跡,他們的思考邏輯和自主性,而不是作品本身美的程度。但同時我們心裡也知道,並非這樣作品就會變得比較不美,儘管兒童參與的軌跡乍看之下似乎亂無章法,但正因如此它往往能提供我們一種跳脫框架式的美。


成為一個能啟發別人的人

這次論壇前,一直埋首於準備演講內容,並沒有仔細閱讀其他講者的資訊,直到第一天演講結束,翻看論壇手冊查看第二天論壇內容時才發現一早的專題演講,是由設計日本東京 #富士幼稚園 的手塚建築師夫婦主講,這間幼兒園有著圓形跑道的屋頂,孩子每天在屋頂上上下下、跑來跑去,而室內採用無牆設計,有著更好的視覺穿透性和空間使用彈性。富士幼稚園遠近馳名,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美譽。

而富士幼稚園,也是我們十年前成立微笑音符時深深啟發我們的幼稚園。

當時在網路上搜尋富士幼稚園相關資訊,作為我們在思考微笑音符幼兒園時的重要參考資料。而沒想到在十年後,我們能夠和當時啟發我們的老師、前輩、偶像,一起同台為兒童藝術教育發聲。當手塚老師在台上介紹富士幼稚園的設計理念時,我心中一陣感動湧上,無法自已,那一個當年激勵我們投入教育領域的人,現在就在我的眼前!因為有著十年前的啟發,才有現在的微笑音符。我們可以說,手塚老師的工作(當然還有其他相關前輩)足足推動了我們十年。光是這樣想,我心中便湧上一股無法描述的力量。

心中想著要把握這個機會,於是在手塚老師演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搶到最後一個名額,私心詢問了兩個個人的問題。我問手塚老師:「....(前略),如果我是您的一個後輩,您會給予什麼一般性的建議?」而第二個問題是:「手塚建築師事務所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非常令人讚嘆的專案在進行中,您一定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團隊在協助您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請問您如何建立您的團隊文化?」熱情詼諧的手塚老師,緩慢地走到我面前,回答了我這兩個問題:

他說:「Be honest about your own feeling.」在挑戰新事物的過程中,總會有很多正面的、負面的聲音,雖然我們要學習過濾雜音,但是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聲音,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這一切才會有意義,如果在過程中充滿了過多的妥協,或許可以思考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開始。關於第二個問題,手塚老師說:「Be happy. And spread that happiness to your teammates.」當老師這麼說時,我真心感受到他把我當成某一個後進或朋友,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在認真嚴肅之餘,也能夠帶給旁人快樂的感受。而這也是我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個啟發,可以推動一群人朝著夢想前進十年。這個力量有多大?如果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也能為其他人帶來一點點啟發,那該有多好呢?我夢想著。


讓孩子一起進來吧

在論壇第二天最後的沙發座談,主題是「美術館空間做為隱形教師」,內容是關於作品的互動性討論(能否觸摸等)以及它能如何提供更多的教育意義、顛覆美術館傳統的神聖性等。而最後話題逐漸朝向「市立兒童美術館的定義和應有的形貌」這個耐人尋味的命題發展,隨著專家們各自表述自己的想法的同時,我心中突然為一件事情感到些許的矛盾:我們一群大人討論著為兒童設立的兒童美術館,但現場卻沒有一位孩子參與⋯⋯。

或許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可以讓孩子一起進來參與討論,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他們想要有什麼樣的美術館,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市立兒童美術館的定義和應有的形貌」這個問題,雖然沒有顯而易見的答案,但也因此值得我們持續去找尋、去碰撞、和彼此對話,不是嗎?

---

這次非常榮幸同時也非常興奮的能夠和美術館界的學者、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等專業人士一同分享各自對於為兒童策展的看法及經驗,對於接下來團隊要前進的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輪廓。帶著滿滿的感動和啟發,期待接下來還能和各位夥伴們一起在兒童藝術教育的領域擦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