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主編的話
“To succeed, planning alone is insufficient. One must improvise as well.”
— Salvor Harding, Foundation by Issac Asimov
本期為台灣瑞吉歐方法研究會月刊第一期,即所謂的「創刊號」。自2018年11月從義大利瑞吉歐結束幼教研習回到台灣後,心中抱著許多的感動,也和同行的同事們熱烈的討論了許多我們「未來可以做的事」,其中一件事就是盡快成立台灣瑞吉歐方法研究會。
當時的未來,已經成為現在。雖然已經將近三年,在緩慢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停歇了,我們可能猶疑了,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放棄。那些「未來可以做的事」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仍在我們規劃的藍圖中,一步一腳印,我們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教育做出更多「美的貢獻」。
「未來可以做的事」不只存在於我們藍圖中,也存在於各位讀者的腦海裡,我們的想像力是唯一的限制。接下來,台灣瑞吉歐方法研究會將舉辦更多相關活動,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共襄盛舉、探討交流,持續擴充「未來可以做的事」,成為大家前進的動力。
透過本期的主題 The Flow,我們想要傳達給各位一種更貼近自然的心境,當我們的心處於這樣的狀態時,我們的感受力是否會變得更加細緻敏銳?我們的表現力是否會變得更加生動豐富?我們是否能夠從外在吸收更多的想法而不是努力從內部擠出剩餘的點子?
貳、下雨了
“A process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stopping it. Understanding must move with the flow of the process, must join it and flow with it.” ― Frank Herbert, author of Dune
「唉,又在下雨了喔」大概是最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下雨的確常常令人感到困擾:平日走路時鞋子容易濕,在家晾衣服不容易乾;週末還無法進行戶外活動。若要在陽光和雨水之間做選擇,絕大多數的我們會輕鬆的選擇陽光,因為陽光帶給我們溫暖,因為陽光讓風景增添更亮麗的色澤。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入秋之後台灣北部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天氣變得較不穩定。由蒙古冷高壓吹起的東北季風,原本雖然乾燥寒冷,但經過海洋之後,便挾帶著豐沛的水氣,在台灣北部迎風面形成降雨。從情感的角度來看,下雨時空氣中經常會瀰漫著一股特殊的氣味,或是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戶外教學時所穿的黏噠噠的雨衣。雨的聲音更是大自然給我們最好的聽覺饗宴,不論是綿綿細雨或傾盆大雨,雨落下來打擊在物體表面時的滴答聲,經常讓人感到心情舒緩,甚至療癒。
當雨神不再眷顧台灣時會發生的災害或許不需要我們在此強調,但只有當我們心裡能夠接受「下雨也只是一種天氣的狀況」時,也許我們的心境能更加的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Go with the flow),以更開放的心情,享受當下那一個感官豐富的時刻吧。
参、課程延伸
下雨只是一種天氣的狀況,而雨後在地上積起的一灘水,則可以延伸出許多不同的學習探究活動。
1. 下雨了就玩水吧
穿上雨衣,用雙腳去感受水的冰涼流動感吧!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 踩踏地面積水
當腳踩下去時,圍繞著腳的漣漪就這麼的向四面八方展開。可以思考問題,作為進一步探索的挑戰:
什麼是漣漪?
漣漪會傳遞多遠的距離?跟踩踏的力量有關係嗎?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製造出漣漪?
漣漪看起來像什麼?會發出聲音嗎?
我們可以如何玩漣漪?
如何用漣漪的概念創作?
3. 顏料水坑
加入一點無毒顏料,讓顏料在積水中擴散,看著不同顏色融合成新的顏色,在顏色的漸層中感受水的特性。
肆、結語
若我們能真正了解 Flow 的意義,在教學上,我們或許更加能夠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每一此的課程發展,不因為自己準備了許多內容,就毫無彈性的希望課程必須完全照著劇本走。反之,即便自己做了萬全準備,仍然保持著適度的彈性,使課程的發展能依循孩子們的好奇心,並配合環境條件適當調整,是否更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及深度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