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從義大利瑞吉歐學校汲取的幼兒教育啟發

*本文由微笑音符幼兒園 陳依柔園長 撰寫


義大利瑞吉歐學校的成功有許多原因,涵蓋文化背景、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台灣或許無法直接複製相同的模式,但仍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元素。我們可以從「如何玩」到「如何將素材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角度思考,並探索這些方法如何融入台灣的幼兒教育。 


環境塑造:從細節中激發探索精神

踏入 Loris Malaguzzi International Centre 國際會議廳的瞬間,我的內心像孩子般湧起探索的好奇心,四處觀察、拍照、記錄。我發現地板上貼著一張充滿童趣又相當認真、充滿細節的地圖,原來這是孩子們親手繪製的國際中心地圖!透過這樣的創作過程,孩子能更深入理解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的點子如此有趣,卻是我們過去未曾想到的,腦海中開始浮現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例如創意祭、幼兒園課程等。 

Loris Malaguzzi International Centre 大廳一隅
Loris Malaguzzi International Centre 大廳一隅

課程開始時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齊聚一堂,讓我深刻感受到國際教育論壇的震撼,接下來的每一天,不論是課程規劃、常設展覽、還是工作坊,都讓我對瑞吉歐教學法產生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April 2024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April 2024

常設展:工具與環境的巧妙結合

展區內展示了瑞吉歐方法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但這些工具不僅僅是只是被陳列,而是被塑造成一種環境藝術裝置,當中令人驚嘆是孩子們的作品,難以想像這些細緻且大型的創作竟然出自學齡前的孩子之手,完成一件成品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這不禁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大人自己有多久沒有像孩子一樣,全心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

孩子創造的想像動物
孩子創造的想像動物
各式紙材組合而成的作品
各式紙材組合而成的作品

工作坊:開放性思考與創意培養

在工作坊中,我們學習到創作前的兩個步驟:Immaginari(聯想)與 Previsioni(預測效果)當中我特別喜歡一位年長創作者,他就像孩子一樣,不怕弄髒雙手,大膽嘗試各種工具進行實驗,起初作品看似凌亂,最終卻成為一幅令人驚艷的畫作,這種自由、開放的創作方式,讓我深受啟發,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勇敢地探索、玩耍、創作。 

年長創作者令人驚艷的畫作
年長創作者令人驚艷的畫作

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往往受限於既有的概念,在面對開放性思考時,我們會猶豫、不知從何著手,然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卻展現了極大的勇氣與創意,勇於挑戰、大膽嘗試。     


在面對開放性思考時,我們會猶豫、不知從何著手,然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卻展現了極大的勇氣與創意,勇於挑戰、大膽嘗試。     

要如何提升自己面對開放性問題的思考能力?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每天挑選一樣物品,思考它除了原本的用途外,還可以做什麼?例如:椅子除了用來坐,還可以當書架、遊戲道具,或變成臨時的小桌子,透過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拓展思維的靈活度,打破固有框架。 


REMIDA素材展示:讓學習環境充滿可能性 

這是我最期待、也最喜歡的地方!這裡不只是單純的素材收集站,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情境展示空間,所有素材的特性都被巧妙呈現,例如:蕾絲布料擺放在光桌上,或是透過投影機投射在牆面,讓使用者不僅從外觀認識素材,還能體驗它們在不同光影環境下的變化,這樣的展示方式,激發了我對幼兒園環境設計的更多想像。  

投影在牆上的植物花紋
投影在牆上的植物花紋
裝滿鬆散素材的傳統按壓式分裝機
裝滿鬆散素材的傳統按壓式分裝機

瑞吉歐教學法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吸收知識,更是一種與環境、材料對話的過程,透過開放式的探索與創作,每個孩子都能在自由的環境中發揮潛能,而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也能如同孩子般,勇敢地跳脫既定框架,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學習不只是吸收知識,更是一種與環境、材料對話的過程,透過開放式的探索與創作,每個孩子都能在自由的環境中發揮潛能,而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也能如同孩子般,勇敢地跳脫既定框架,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這趟旅程不僅讓我對幼兒教育有了新的視野,也讓我重新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其中自由探索,並發掘無限可能?



 


如何將瑞吉歐精神與方法傳遞出去

瑞吉歐的教育精神強調環境即是老師,這次的參訪,帶給我許多靈感,學習來自於探索與創造,我們開始嘗試將這些理念融入學校的日常課程與環境設計,讓孩子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力。


創新課程設計的無限可能

我在瑞吉歐看到一幅有趣的畫作將兩種動物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而奇幻的形象,啟發了我與老師們在母親節進行創作時,透過全新的視角讓孩子將媽媽的特徵與一種動物結合,我們發現創作過程中,孩子不僅觀察到了媽媽的外貌,更關注她的個性與習慣,這樣的活動充滿溫暖與創意。


瑞吉歐孩子作品《獅頭鯊魚身像》
瑞吉歐孩子作品《獅頭鯊魚身像》
微笑音符孩子作品《如果我的媽媽是動物》
微笑音符孩子作品《如果我的媽媽是動物》

從環境探索到創造性學習

在參訪當地幼兒園時,我發現環境中運用了透明布創作,透過光影的折射營造出美麗的視覺效果,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幼兒園庭院的小木屋與菜園,過去幾次種菜失敗,孩子們觀察後發現是因為大雨導致淹水、植物枯死,於是,他們決定為菜園建造一個屋頂,來保護植物免受天氣影響。


當時,屋頂的設計尚未確定,回到幼兒園後,我與孩子討論設計方案,嘗試從蔬菜的視角來觀看天空,描繪出他們的想像,有人畫了澆水的老師,有人希望自己像大樹一樣強壯高大,最後繪製了一個充滿祝福的「菜園屋頂」,完成後,孩子們開心地說:「這個屋頂看起來好像賣冰淇淋的小屋!」這次經驗不僅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參與了環境改造,也體驗了創造與合作的樂趣。 

冰淇淋小屋
冰淇淋小屋
孩子們躺在地板上作畫時
孩子們躺在地板上作畫時

讓孩子探索大自然的生態

在義大利瑞吉歐的常設展區中,我對陶土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陶土不僅具有極高的可塑性,還能用來捕捉自然物品的紋理,例如:石頭的質感、樹皮的紋路,甚至是聲音的變化,這樣的學習體驗讓我對材料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啟發。 


剛好,我們學校擁有一個適合探索生態的空間,因此我決定設置一個陶土創作區,希望將瑞吉歐的教學方式與環境設計引入校園,讓孩子們能夠運用觸覺與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大自然的質地、紋理與光影變化,在探索與創作的過程中,培養觀察力與想像力,開啟更多學習的可能。

戶外陶土創作區
戶外陶土創作區
也可變身為植物花藝創作區
也可變身為植物花藝創作區

扎根與成長,在瑞吉歐找回教育的初心

在瑞吉歐,我看到了一件讓我深受觸動的作品。起初,我只是驚嘆!原來創作可以如此細膩,作品的說明簡單寫著:「做這個樹根需要很大的專注力。」然而,當我細細凝視這幅作品時,內心卻湧現一股莫名的感動。

瑞吉歐孩子作品《樹根》
瑞吉歐孩子作品《樹根》

想起自己的初衷:「成為一棵大樹,保護小樹苗(孩子與老師)。」自己必須先「向下扎根,穩固基礎」才能不斷向上成長,唯有當樹根深植於土地,樹幹才能挺拔向上,最終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為更多人帶來庇護與滋養。 


成為一棵大樹,保護小樹苗(孩子與老師)。

這次的瑞吉歐幼教研習經驗讓我收穫滿滿,能夠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理念,對我而言是一件無比珍貴的事,而瑞吉歐方法中的環境營造更是讓人倍感溫暖,雖然語言的限制讓我有時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這個充滿愛與理解的氛圍中,語言的界限並沒有阻擋交流的熱情,每個人都能彼此同理、相互照顧,這樣的環境讓我深深著迷。 


回想瑞吉歐方法的教育理念,語言的溝通方式從來不只是一種,我們常說孩子擁有「一百種語言」,這些語言或許不是我們熟悉的語言,但透過氛圍、眼神、肢體動作、藝術創作、舞蹈等方式,他們依然能傳遞內心的想法與情感。溝通不僅僅依靠言語,而是透過感知與創造來連結彼此。 


溝通不僅僅依靠言語,而是透過感知與創造來連結彼此。 

瑞吉歐精神也教會我:「勇敢假設、接受失敗、不輕易放棄。」未來,我將努力學習英文,希望有一天能夠再度回到這個美好的地方,更自在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交流,同時,我也希望將這份感動帶回台灣,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美好的學習環境與體驗,讓每一顆小樹苗都能在愛與支持中茁壯成長。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